(精选14篇)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那么什么样的议论文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选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
【论文关键词】
金融危机企业并购发展趋势建议
【论文摘要】
2009年金融危机在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企业和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到位和经济的逐步复苏,在我国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将迎来一次新的企业并购浪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当前金融危机下存在企业并购的有利条件,并为我国更好地开展企业并购提出相应建议。
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全面爆发,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希望借此来缓减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四万亿投资和出台《关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刺激我国经济发展和规划我国产业发展。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十大产业政策规划中对9个产业明确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这必将引起我国企业新的并购浪潮。
一、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日益活跃。并购活动呈现出纵向并购增加、大量中小企业加入并购大军、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联动并购频繁等趋势。尤其是海外并购活动比较活跃。当前形势下,企业并购对于中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企业并购步伐放缓,并购交易额明显下降,但是中国还是一枝独秀。2008年我国并购交易创下了1643亿美元历史新高,增幅18%。但是,从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并购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并购。由于我国特定的环境和体制,中国企业并购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纵观企业并购的历史,其中有成功的典范,也不乏失败的案例。据统计,国际上大型企业并购案例中失败的占近三分之二,重组十年后公司仍成功运营的比例只有25%。从思科公司并购20多家企业成功到美国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重组的问题不断,从我国TCL集团并购汤姆逊到平安并购富通等的成败得失,都说明了并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并购后的整合不成功。
1、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过多行政干预
企业并购是一家企业在市场上获得另一个企业整体或部分资产和控制权的一种市场行为。企业并购是一种企业自愿的市场行为。可是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中,行政干预色彩一直很浓厚,当政府以不适当的方式介入时,一般意义上的市场行为、经济行为就会因为两者在动机和评估体制上的不同而发生扭曲。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并购很多是为了救济另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让一家效益好的企业去兼并这家企业以避免出现社会问题。还有一种l隋况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上市公司,要求几家效益好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以达到上市目标。这种“救济型”并购效果并不佳,没有达到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可能还造成效益好的企业被拖垮。另外一种情况确实把优势资源进行组合,但是,并购后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只是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进行简单的相加而已。所以,多数行政干预方式下的企业并购的效益和效率比较低。
2、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没有很好的整合
企业成功并购后,就面临着如何整合,尤其是当两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时。兼并方如何把自己的企业管理制度应用到被兼并方以及两者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冲突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进行。采取怎样的整合措施,使企业并购后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上能够尽l陕磨合相融,这是企业并购后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3、人力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在我国企业并购的案例中,出现很多由于企业并购后,各企业的员工利益受到影响,员工闹事的现象。同时在并购活动过渡期,企业的动荡和模糊状态使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容易造成并购过渡期中的消极怠工和生产效率的下降。因此,企业并购后,必须要进行员、理阻力克服与行为整合。
4、忽视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
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其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也不同。由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他们的企业文化也就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企业并购主要是资产和业务的整合,但是我国企业并购往往忽视企业文化的整合,总是不谈企业文化整合对并购的实际影响力。但是企业文化整合往往是整合的关键。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并购的有利条件
经济危机给企业并购产生不利影响确实存在,但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并购的因素仍然在发挥作用,有些因素正是危机本身的产物,这些因素包括低廉的资产价格,产业重组造就的投资机会,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环境相关产业的迅速扩张等,这些因素将迟早会启动新一轮的我国企业并购高潮。
1、政策机遇
国家正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而并购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不但能够给企业带来生产和经营的规模效应,增强协同效应,节约交易成本,而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并购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提高竞争力。国务院《关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对9个产业明确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这必将引起国内企业新的并购浪潮。国家提出“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带动我国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跨出国门,开展海外并购。这些都为我国企业并购提供了政策保障。
2、我国宏观环境良好
尽管受全球经济整体衰退的拖累,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在财政刺激方案的刺激下,2008年我国经济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2009年经济的内在活力开始恢复,整体经济出现止跌启稳的迹象。这给我国企业并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3、市场机遇
金融危机和严峻的经济周期为公司低价收购资产提供了机会。这给我国一些拥有大量现金的公司收购被低估的资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股票价格的大幅走低也会导致新一轮的企业并购和产业结盟趋势。
三、金融危机下国内企业并购的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经济的逐步复苏,2009年我国有可能出现各类投资和会资金到资本市场购买低价产权资源的情况,资本市场有可能成为企业并购重组的主战场。当前,中国企业并购正显现出以下四大趋势。
1、企业纵向并购日益活跃
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现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企业将出现为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以整合生产下游要素,构筑企业新的价值链的企业并购。预计今后几年里,纵向并购仍会以两位数增长。
2、以同行业整合、推动企业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的横向并购将全面展开
我国提出要在各个行业整合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近年来,同行业之间的企业并购比较多。从2008年企业并购热点看,成交金额同比出现较大涨幅的行业分别是工程建筑业、文化产业、农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和资产管理业。2009年,以1O大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企业横向并购重组将在更大范围、更多行业、更宽地域展开。
3、大型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加速,混合并购将会渐入高潮
我国提出国内大型企业上市目标和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并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种政策在2009年将促使国内大型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和资源整合,以实现主业板块或集团整体上的目标,也促使科研院所重组到大型企业集团。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目标,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将加速度进行。这种态势将促使混合并购曰益活跃。
4、企业异地结盟、异地并购趋于活跃
大企业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合作正在大规模展开。地方政府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异地并购的不断展开,将大大推进市场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优化配置,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四、更好地发展我国企业并购的建议
1、进一步健全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
建议制定一部《企业并购法》,对于我国企业并购做出专规定,作为并购法律体系的核心,完善企业并购相关的主体法律和部门规章。此外,应该减少我国并购法与其他法律的冲突,尽量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在制定或完善产权交易法、资产评估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金融法、税法等方面的法规时,也应考虑到企业并购的因素。
2、转变政府角色,使政府成为企业并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
政府对企业并购应在宏观上进行指导,运用产业政策指导企业并购,避免企业盲目并购,使产业结构在企业并购中达到最优化。由于企业并购行为一般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因此,有可能只有利于并购双方,不利于整个社会。政府需要以监督者的身份制定监管政策对之加以控制和调整,及时制止那些损害市场效率和妨碍公平竞争的并购活动的发生。因此,在企业并购中,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经济规划、产业政策方面。
3、做好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在管理制度方面,通过管理移植来实现,使得管理资源在并购企业中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使先进企业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得到移植和扩散,使并购后企业拥有比原企业更优越的管理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员工的信息,例如,并购后工作职位如何变动、待遇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是否会裁员等信息。在明确这些信息后,积极和企业员工沟通,要让员工及时了解并购的最新进展状况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的方案,从而找准自己在新企业中的定位。
在企业文化方面,一方面企业在并购后,应当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建立一整套新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范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贯彻,同时从硬约束的角度与其他各种软约束因素共同强化新文化在员工思想上的积淀,并对新文化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强化。另一方面通过物质因素使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例如,统一服装,使员工产生纪律感和归属感,建立企业商标、标志物、改善厂房车间、工作环境等物质因素与企业文化其他要素一起逐步在员工思想行为上发挥影响。
篇2
【摘要】
管理会计所具有的解释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职能,无疑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必须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研究,寻求加速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特此为您提供了管理体制论文: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敬请关注!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是一种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它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工作,提供相关的信息,供管理者和决策者参考决策。管理会计是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理论的有机结合,不仅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目前,我国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仅局限于对国外著述的翻译介绍,没有有效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现行教科书中所列示的方法,片面地追求复杂的数学理论模型,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不具有可操作性。
(二)研究领域狭隘,应用范围缺乏广度和深度。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着重强调企业的内部管理,并没有从实际出发,从企业自身出发,分析对比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成本以及同行竞争者的成本,以便找出企业的成本优劣势,更没有考虑过企业如何在同行业竞争中占有有利的竞争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是否会长久保持,不重视相关重要决策信息的提供,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三)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因为管理会计某些方法的应用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比较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等。然而,我国当前的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大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缺乏对实践的及时总结与推广。伴随着70年代末管理会计的引进,我国逐渐开始应用管理会计。虽然已经有部分企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这些企业并未能及时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广泛、深入地推广。
(五)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及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我国会计人员总体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会计人员知识掌握得层次较浅,又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严重影响到经济水平的发展需要。其次,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重视不够,也不能很好地利用管理会计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决策,从而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难以得到运用。
(六)我国经济体制不健全。完善的经济体制环境是管理会计执行的必要条件。我国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使得经营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更重视一些行政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而忽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有用信息,从而造成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三、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研究必须联系实际,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二)积极构建适合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强调行为的研究与应用,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
(三)加强典型案例研究,促使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中国企业应该及时地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然后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企业中开展“案例研究”的研究项目,使一些有效的方法很快得到推广和应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总结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会计有些方法的应用对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完善企业的内部制度,对于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培养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企业领导更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这样可以使领导在会计人员进行分析预测、决策控制等活动中发挥引导与震慑的作用,保证财务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六)建立健全经济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让企业尽力摒弃影响企业决策的行政因素的干扰。在相关法律的完善方面,相关立法部门应当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进程,尽早出台管理会计的相关准则。
以下就是管理体制论文: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本文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管理需要,管理会计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管理会计可以为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供内部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资料等。
篇3
引言
电力企业中的物资即是在电力企业生产和建设中为满足生产需求所投入的设备或材料。在电力企业中物资占据了企业总资产的70%以上,因此对电力企业物资合理化管理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好物资管理中的问题在企业管理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物资管理不合理的原因有是很多种,例如,由于采购不合理造成的物资闲置,物资管理人员管理不当造成的遗失或损坏,维修保管不到位、各部门沟通不协调造成的物资浪费等。所以,在这里通过阐述物资采购,物资的管理分配、回收利用等方式方法,以期达到企业集约化生产的目的。
1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物资采购不合理。我国的经济建设中的支柱性产业里电力企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力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所以电力企业的生产是十分重要的。在其生产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物资的投入,合理的采购资源才能将物资的利用价值最大化。在当前的采购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漏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购前期的沟通不协调,导致了采购后的物资应用不到位,增加了生产成本。二是,采购账目不清,没有其他部门的监督和参与,致使采购过程中出现监守自盗的现象。三是采购不科学,采购人员购买标准不严谨,询价方式不科学,使得采购的物资不能达到从优采购的标准[1]。
(2)物资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物资管理的主要力量来自于物资管理人员,物资储备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先决条件,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不仅要做到对物资的管理和存放,还要对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档案。物资管理人员对物资存放不明、存储冗杂重复,直接导致物资不能合理分配应用到生产中,造成了库存积压,资源浪费的现象。
(3)物资管理沟通不良。同时物资管理部门与各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无法保证各部门的物资可以得到有效的保管和处置。在诸多电力企业中,许多物资不能物尽其用的原因都是由于在管理沟通程中的不完善而造成的。物资管理部门不能掌握各部门中物资的使用情况和淘汰的数量及程度,就难以将物资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回收再利用。
(4)废旧物资缺乏有效管理。电力企业的报废物资中有很大一部分还存在剩余价值,如果能将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将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又可以降低库存,变废为宝。但就目前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手段和管理,许多的废旧物资并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
2、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1)完善采购体系。要想完善采购体系,首先,在采购前期应与各部门进行良好的交流,明确要采购的物资的类型、数量和标准,使得采购的物资可足够满足生产需求,保证物资采购和应用的有效性,同时对数量严格控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其次,在采购过程中,要将账目记录清楚,采购时相关监督部门应该加强监督审核力度,避免造成企业经济损失。最后,采购物资是还应注意,将质量与价格兼顾,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做好供应商的调查与分析,货比三家,采购经济实惠的物资。在保证高效、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降低企业成本。
(2)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与物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提升物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提升物资管理人员的人员的工作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物资管理人员应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改革创新的工作理念。因此可以在员工之间定期针对物资存放与管理进行考核,还可以通过会议的形式集思广益,创造出更加合理化、简洁化、集约化的管理方式。其二,明确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将物资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细化的分配,明确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增强物资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保障物资管理更加清晰化。
(3)建立一体化了物资管理沟通机制。物资管理是一项需要与各个部门进行良性沟通的工作,尤其是电力企业,由于物资数量大,种类多,与各个部门建立了良性的沟通才能使得物资管理更顺畅[3]。因此建立一体化的出入库管理登记,物资情况记录的管理模式是必要的,将物资的数量、流向、磨损情况做好规范的登记,以便对物资的管理、检修和采买更新。
(4)加强对废旧物资的再利用。为实现企业物资应用价值最大化,如何对废旧物资的再利用是物资管理中值得深思和创新的一大领域。许多废旧物资由于电力设备的更新换代而被淘汰,然而其仍有再次开发利用的价值。针对废旧物资,首先可以做一个明确的登记,将来可以再次开发利用的物资与彻底报废的物资区分开来。对于可以在利用的物资,可以通过维修和改造等方式发挥其剩余价值。对于不能再次利用的物资,可以通过拍卖销售的方式将物资进行出售,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减少了库存积压。
3、结论
总而言之,要提升物资管理的水平从物资采购到人员管理,再到部门沟通,最后到废物利用,每一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提升物资管理能力,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途径,在此方面仍存在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只有不断发现与完善才能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篇4
一、引言
现今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很多企业想通过培训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占据一席之地。但有-些企业盲目培训,既浪费了金钱和时间,又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因此中小企业如何实施培训成了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其中出现的问题如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方式的确定等也需引起注意。培训问题己成为困扰中小企业继续发展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需从培训的四个流程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不断优化这四个过程,同时要注重在思想上加强员工对培训的认识,将激励措施与培训评估紧密结合,让员工积极投入到培训当中;另外要把员工培训放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发现问题立刻解决,让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这样中小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就可以取得一定优势地位。
二、中小企业培训的社会环境
企业要博得一席之地,人才储备十分重要,于是开始以人为中心管理。不少企业想讨求外界帮助,即培训。通过找到适合自身的培训方式,树立自己的特色。然而中小企业在培训费用方而与大型企业仍有差距。
三、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概述
著名学者那德勒认为,培训是一种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由雇主向雇员提供且与雇员当前职务内容相关。即培训的目的就是要弥补雇员当前的知识能力等与其职位要求之间的距离。培训帮助雇员最大限度的满足职务要求。因为培训与职务要求密切联系,所以一旦雇员完成培训活动,就应马上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培训问题己成为困扰中小企业继续发展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需从培训的四个流程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不断优化这四个过程,同时要注重在思想上加强员工对培训的认识,将激励措施与培训评估紧密结合,让员工积极投入到培训当中;另外要把员工培训放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发现问题立刻解决,让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这样中小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就可以取得一定优势地位。
四、中小企业培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中小企业培训存在问题及分析
「1」留不住培训对象。在一项调查问卷中,共收回到1118份问卷,调查了共199家企业,约15%的员工认为培训之后可能导致人才的流失。
「2」针对性不强,没有实际作用。其中70%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的内容没有实际效用,与实际工作存在偏差。
「3」培训方式僵化,员工积极性不高。培训投资不足,忽视对高管培训。据一项调查显不,28%的被调查企业有自己专用的培训场所,62%的企业根据培训需要安排内部培训场所,1%的企业根据培训需从外部租用培训场所,6%的企业使用培训机构提供的,可见从培训场所来看中小企业的投资就不是很足够。
2.中小企业培训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的误区。卞要表现在:对培训的期望过高。企业培训有着与学校教育不同规则和方法,企业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培训改变行为进而改变业绩,必须经过严格的需求分析,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及时评估、反馈、有效辅导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员工的培训需求无法满足。
「3」培训投资的风险性。第四,缺乏培训评估与培训激励。
五、培训流程及针对中小企业培训问题的运用
1.培训需求分析及在中小企业的运用
开展培训需求分析需具备一定条件,因此,培训需求调查的前期工作中要建立员工培训档案,注重员工素质、员工工作变动情况等内容的记载,随时在档案中增添新的内容,以保证档案的真实性。还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培训中可利用的资源选择一种合适的培训方法。
2.培训计划设计及在中小企业的运用在确定培训需求之后,需要设计明确的培训计划以指导培训工作的实施。培训计划具体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师、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方式、费用预算。针对中小企业培训计划的实行,首先,方式先进。其次,计划完整。
3.培训实施及在中小企业的运用
培训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并完善培训制度,让员工感受到培训的正规性和严肃性。建立完善的培训服务制度,健全考核评估制度,完善奖惩制度,这些是培训制度的一些基本方向,在实践中要针对性的完善培训制度,达到加强培训管理目的。另外,培训时还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培训环境。
4.培训效果评估及在中小企业的运用
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评估:「1」反应;「2」学习效果;「3」行为;
「1」结果。针对中小企业的培训评估:
「2」强调评估的及时性;
「3」指标合理;
「4」加强交流。
六、结语
著名学者那德勒认为,培训是一种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由雇主向雇员提供且与雇员当前职务内容相关。即培训的目的就是要弥补雇员当前的知识能力等与其职位要求之间的距离。培训帮助雇员最大限度的满足职务要求。因为培训与职务要求密切联系,所以一旦雇员完成培训活动,就应马上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培训问题己成为困扰中小企业继续发展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需从培训的四个流程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不断优化这四个过程,同时要注重在思想上加强员工对培训的认识,将激励措施与培训评估紧密结合,让员工积极投入到培训当中;另外要把员工培训放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发现问题立刻解决,让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这样中小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就可以取得一定优势地位。
篇5
一、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预算管理的认识
预算管理的概念提出的很早,但是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大多数人都将预算管理看作是财务部门的一部分,所以对于企业的预算往往是不参与或者是不熟悉,没有专门的预算管理人员,所以企业的发展规模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正是大多数财务人员没有认识到自身还有一个预算管理人员的身份,所以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预算管理水平比较低下,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稳定性。
2.预算缺乏企业战略导向性
在国有企业中,虽然也有不少已经开始在做预算管理工作,但是从工作内容来看,往往只是将领导交待的问题进行整合,具体的预算报表也往往是将以往的报表进行简单的加加减减,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探讨,没有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实际的问题,所以编制的预算往往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对于企业未来发展也没有什么良好的建议。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人员的认识,提高他们在编制预算报表过程中的素质水平,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
3.预算指标弹性范围大,控制标准过宽
一些企业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往往不是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出发,而是从领导的指示出发,所以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一些指标往往是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这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不符的,很多时候资源是被分配到一些不太相关的部门,导致资源的使用效率极低,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
4.预算编制方法单一,预算客观性有待提高
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第一步就是预算的编制,这也是指导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依据,所以如果企业采用的是较为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那么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如果是不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那么就可能阻碍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预算编制方法比较单一,一般是通过量的加减来实现目标的规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从编制人员的主观性出发,或者是根据领导的指示办事,这都导致预算的编制没有太大的客观性,一些要素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的未来发展出现安全隐患,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经营效率,所以必须从此点进行改进。
5.预算管理不“全”,预算中出现厚此薄彼想象
当前我国的许多国有企业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偏向,一些表现为对企业经营利润的预算,这样就导致在其他方面没有做到太多的涉及,导致预算没有做到全面统一,所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不能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指导。还有一些企业往往将预算编制看作是财务部门的任务,所以只是让财务人员对一些财务要素进行编制,所以导致预算编制中只是体现了财务方面的预算,其它方面没有太多关注,都是不能良好引导企业发展的。
6.预算管理相应的控制和考评机制不健全
当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许多企业完成了预算编制,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贯彻下去,导致预算管理名不副实,这也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中广泛存在的问题。一些企业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一些下属企业往往会因为自身的特殊性而对预算进行抵抗,导致企业整体的预算指标无法实现,对于企业整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一些企业对于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判断的依据就是和预算的数值进行的对比,往往只是将结果列出,没有对形成这些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所以预算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力度不足,考核机制不完善,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集团实施预算管理的几点改进措施
1.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组织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企业的财力、资源、人才等等进行良好的规划,通过各种指标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预设,对于一些长期的发展战略进行分解,并且分配到具体的人员中去,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稳定性。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权在领导层手中,他们对于预算管理进行监督,预算人员制定详细的预算报表,然后是各个执行单位的执行,这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水平,通过预算管理实现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极大提升。
2.建立多层级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一般是大型企业,在管理上也往往会分为许多层次,组织机构也要呈现出层次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预算管理往往只是上级领导的指示,下层的员工往往没有参与进来,这造成国有企业的上下级沟通出现问题,预算管理没有落到实处,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当前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中一般分为三个等级:领导层是预算的监督者,部门负责人是预算的执行者,预算员工是预算的操作者,三者通力结合,才可以保证企业预算管理的良好实施。
3.提高预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预算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预算方案的质量,所以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预算编制水平,就必须对预算人才进行良好的培训,吸收一些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参与进来,对于现有的预算人才进行专门的讲座和培训,通过科学技术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专门的合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
4.以战略规划为导向,科学合理制定年度预算
企业为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制定良好的战略规划,这也是企业进行预算管理的前提。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提高竞争力,就必须从战略目标上做文章,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指导意义,它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分为一个个的小细节,一步步的完成各个阶段性目标,最终完成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从期限来看,企业战略规划更侧重于对企业长期的发展进行预算,而预算管理往往是对企业短期发展的目标进行规划,所以可以将战略规划看作是许多预算管理的集合体,预算管理是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5.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相应的控制和考评机制
预算管理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对于预算管理的考核机制。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进行预算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对企业的财务预算进行评估,将这些财务预算进一步的分解,然后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执行人员来说,需要将上面下达的预算目标进行分解,将长期的战略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的小细节,通过严格的执行标准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销售、生产等等进行评估,对于涉及到成本的方面进行监督管理,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的反馈,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对于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元素进行整合,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考核,全方位的监督企业生产状况,对于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规避,特别是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要根据预算管理对它进行良好的监管,对企业的各个阶段都进行及时的监管和控制。
篇6
摘要:
对于石化销售企业来说,物流成本是企业销售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仓储是物流运输的核心环节,因此仓储成本在物流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因此,研究和分析当前销售企业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对优化仓储管理,保证库存的合理性,加快物资周转,保证货物安全尤为重要。
关键词:
销售企业;仓库管理;改进;
导言
仓库管理「Warehousemanagement」是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仓库资源,提高现有仓库资源的利用率,对仓库、仓库的设备设施以及仓库中的物料进行规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仓储作为物流业务流程的核心环节之一,在物流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仓储成本占整个物流成本的比例约为25%。对于石化销售企业来说,优化仓库管理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完成仓储管理的基本任务:一是利用市场经济实现优质仓储资源的配置。二是以高效率为原则组织和管理机构。三是以继续满足社会需求为原则的商业活动。第四,仓库生产应以高效率和低成本为原则。五是以优质的服务和信誉树立企业形象。六是通过制度化、科学化的先进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一、销售企业存储管理中的问题
「一」仓储安全管理不到位。
仓储管理的核心是确保货物的安全。货物的安全性相当于“1”。没有这个“1”,在“1”之后再加零是没有意义的。仓储物流许多安全生产案例的事故教训分析是安全管理不到位。日常工作中未落实安全系统「消防系统」、危险因素识别、隐患排查、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他们未能“管理业务,但也管理安全”,并对这两项工作负责。因此,企业必须实行安全岗位责任制。
「二」仓储业务管理不够规范。
对于销售企业来说,目前常用的存储方式是租赁商业仓库。根据目标市场、下游客户等因素,仓库是租赁的,因此企业的仓储资源分布具有“相对分散、集中、不高度集中”的特点。同时,由于仓储场地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仓储条件差异较大,销售企业的仓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特定仓储场地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管理方法的粗放和低级细化。此外,还有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明确界定销售企业仓库管理人员与生产企业相关人员之间的责任界限”。因此,对于销售企业的仓储管理来说,普遍存在着业务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仓储管理的效率,造成了仓储资源的浪费。
「三」蓄水池和风向标的功能没有反映出来。
“仓库”「Warehouse」是储存物品的仓库、建筑物和场所,具有储存和保护物品的功能。“存储”是指存储以供使用。它具有储存、保管和交付的功能。简而言之,仓储是将货物储存在特定地点的行为。仓储是生产企业的储存场所,也是下游客户的储存场所,起着“水库”和“中转站”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通过商品的周转来判断市场的“冷与热”,这是一个风向标。
「四」存储资源分配不够合理。
在销售企业的仓库中,不仅有生产企业提供的仓库,还有租赁的专业仓库,甚至还有用户提供的仓库。它们的来源相对复杂。不同的仓库有不同的位置、存储容量、存储设备和设施的配置、存储条件和合适的存储材料类型,使得销售企业的总存储资源及其布局难以完全匹配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表明存储资源分布分散,集约度不高,存储容量分布不平衡。总的来说,销售企业的仓储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五」存储信息管理不完善。
销售企业存储资源的客观条件使得企业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仓库之间的相关信息基本上保持相对独立,它们之间的信息协调和沟通能力不足,使得企业存储信息难以共享。在这种情况下,它不仅降低了存储资源的利用率,还增加了存储管理的成本。因此,销售企业的存储信息管理还很不完善,有较大的改进空。
二、改善仓库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仓储安全管理。
安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石。没有安全保证,仓储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石化产品来说,确保储存材料的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仓库安全管理的内容包括仓库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仓库内物料的安全、仓库设备设施的安全、消防安全等。要做好仓库安全管理,必须制定和实施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个人安全责任。首先,仓库管理人员应通过定期集中学习安全文件和典型案例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安全工作到位,安全事故消除”的目标。其次,在日常仓储管理过程中,根据安全生产法、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制定防范措施,建立防范机制。第三,企业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重点调查仓库设备设施、用电安全和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及时消除库区安全隐患。值得补充的是,企业应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和相应应急措施演练的学习和培训,进而提高仓储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为仓储安全管理提供应急保障。
「二」加强仓储工作的流程管理。
仓储管理的业务操作流程分为三个环节:仓储管理、仓储和出库管理。根据仓储过程管理的三个环节,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材料的入库。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好物资入库的检查工作,即以入库单据为依据和标准,严格执行验收入库程序,检查入库单据是否齐全,根据入库单据逐项检查入库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等相关条件是否与入库单据一致。
其次,我们应该做好仓库里的物资储存工作。仓库材料的日常存放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仓库材料应有明确、专业的摆放位置和标准,同时定期组织仓库材料的摆放。二是定期对仓库中的物料进行仔细的库存检查和检查,以便随时掌握库存动态。盘点时应进行现场盘点,认真填写基础盘点台账,确保盘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盘点应做到“账目与事实相符,账目与凭证相符,账目与账目相符”。第三,定期对仓库内物料的存放进行现场检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仓库内物料的流失。第四,保持库区清洁,及时清除无关异物,特别是影响设备运行的异物,保持库区清洁和运行区域通畅。
第三,规范物资配送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确保出站文档和程序完整。物资出库时,仓库管理人员应根据发货单,在仓库现场指定存放地点,根据发货单上给出的品种和数量备货,复检并及时通知物资接收人员提货和出库,同时及时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三」加强库存控制和管理。
在日常仓储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库存控制和库存物资管理,在保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尽可能控制库存物资总量。首先,要加强仓库管理部门与生产企业相关部门、仓库管理部门和企业物流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以保持各种仓库物料的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之间的平衡,从而使仓库中的物料总量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其次,要加强店内物料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店内物料总量及其动态变化,并根据店内物料与存储资源的比例,及时开展减仓工作,以降低空之间店内物料与存储资源的比例,使店内物料与存储资源的比例始终保持在合理水平。
「四」发挥水库风向标作用,提高仓储管理效率。
产品储存的目的是为了销售。为了保证下游客户需求的稳定供给,企业需要遵循“以直销为主,减少库存,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的四个原则来提高利润。根据“市场解决生产企业顺利退出问题”的功能,销售企业应服务于下游客户,保持合理的库存。在市场开始之前,将货物存放在仓库中,以保护客户的需求,企业仓库中的存储压力需要缓解。在这方面,根据仓库货物的周转判断和市场状况,可以反馈给生产企业调整品牌和规格,从而提高仓库管理的效率。此外,储存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产企业到目标市场的运输距离、运输时间、运输工具数量等因素,以及不可抗拒的天气「气象」因素和自然灾害。
「五」建立仓库管理信息系统。
对于销售企业,特别是石化产品销售企业,结合石化产品和销售企业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企业实际应用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准确记录企业从入库到入库的仓储物资全过程,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定期维护、更新和升级数据库记录。促进企业内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仓库之间的信息沟通、协调和共享,实现企业仓储信息的共享,从而实现企业所有仓储物资的统一有序管理。
三、结论。
对于销售企业来说,管理者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性质和产品特点,建立适合企业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的仓储管理体系,细化仓储管理业务流程,进而有效提高仓储管理的运营效率,达到“节约仓储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对于生产企业来说,确保后面的道路畅通是销售企业的任务。对于下游客户来说,满足他们的产品需求是销售企业的`目标。因此,搭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桥梁,构建“生产、销售、仓储企业与下游客户”的命运共同体,是销售企业仓储工作的宗旨和追求目标。
参考
[1]撒帮文.浅谈石化企业如何做好仓储管理工作[.化学品管理,2016「5」.
[2]林玉.对生产企业仓储管理优化的探讨[.现代企业教育,2012「2」.
[3]肖建辉.谈论存储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
篇7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日趋激烈,现代物流管理作为企业发展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当前部分企业在物流管理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加强企业物流管理对策的研究成为了众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物流工作的优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在物流流通中的资源浪费,最终促进企业的现代管理。
一、现代企业物流管理
现代企业中的物流管理主要分为狭义上与广义上的定义。狭义上的物流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营销等环节对所需物资进行的采购、储存和配发等活动;二广义上大物流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行中进行的物资购买、传递、回收以及废旧物品的销毁等工作。现代企业进行物流管理主要目的就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资源进行整合,选取最优的原则,缩短中间环节,通过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服务,降低企业成本。
二、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目前,多数企业物流管理理念还有待提高。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下,尽管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基本上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发展规划,尤其是在企业之间竞争压力逐渐加剧的今天,企业很多管理者认识到了物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选就表现为物流管理观念相对来说较为落实。通过对现代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很多企业物流管理仍然停留在物资管理与规划上,而忽视了物流管理对企业销售环节的重要影响,并且在物资调配中还缺乏一些真实有效的数据反馈,导致其企业在发展运行中对物资库存不能进行科学把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内部资源的浪费。
「二)物流管理缺乏基础条件
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需要相对成熟的基础条件,但纵观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普遍缺乏基本性的条件。部分企业在物流工作规划中,过分地强调硬件设施条件,而忽略了物流工作的系统性,导致企业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与物流设施不能够相互匹配,企业中产品被重复搬运等情况会经常出现,这样就会无形当中使企业的成本支出增加。同时,企业在现代发展中,还缺少专业能力强的实践性人才,多数企业虽然引进了一些物流专业的人才但是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才数量还存在很大缺口。除此之外,部分企业中物流管理机构也不够合理。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大约有87%的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都缺少独立的管理部门,职能部门设置较为分散。
「三)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物流管理实现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众多企业在物流管理中还依然采用传统化的管理方式,信息传递方式较为单一,企业物流信息较为封闭,阻碍了企业物流信息的有效分享。对于企业物流管理工作而言,及时有效的掌握物流信息至关重要,然而一些企业没有建立起物流管理信息的数字化系统,信息共享水平较低,必然会降低信息传递的速度与服务质量,影响产品物流效益。
三、加强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理念,提高物流管理意识
现代企业要想更好的开展物流管理工作,首先就需要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与意识。在物流管理中,要改变过去只关注企业的成本、质量与销售的理念与做法。企业的领导阶层需要树立起物流管理是企业占据市场份额、提高利润“源泉”的概念,并要把物流管理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同时要对物流管理中的各个工作指标进行仔细评估与分析[]。另外,企业需要通过优化物流管理工作办法,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企业需要对物流管理有新的认识,改变以往把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作为企业经营的全部目标,而是要逐步转化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大力为客户提供让渡价值”的层面上来。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政策,促进企业物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大投入,创造物流管理基础条件
现代化物流管理工作离不开物流专业化人才的支持,因此,一定要加大投入,为企业开展物流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企业可以与各大院校进行强强联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可以确保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并且能够符合企业长远规划,为企业物流管理在职人员提供深造和管理的机会。现阶段,各大企业普遍缺乏物流专业的资深管理人才,因而,企业需要为企业物流管理人员提供再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继续回到校园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深造。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在企业中营造出良好的学校氛围,积极开展物流相关知识的竞赛、论坛与活动等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稳定人心,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降低人才流失率。除此之外,完善物流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使物流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运输、储存、加工及处理等全过程。
「三)信息管理,实现企业网络运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想要获得长足发展,需要在物流管理上加大信息化的投入,依托现代高新技术,推进企业网络化运行。企业需要改变传统化的物流管理与运作模式,拓展物流工作的新空间,完善物流运作管理体系,对企业物流管理层面的多种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根据企业物流工作发展实际,建立起物流管理数据库,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有效流通,使信息成为企业各个发展链条上的有效资源,从而可以改变企业各部门信息不够集中及物流部门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1。企业应该加大科技投入,采用现代化的物流与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物流应有的功效确保信息传输的畅通高效。引进计算机、特种物流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保管等信息化技术,同时优化管理,形成一个灵活高效、配送方便的销售网络。
护理文书计划表
四、结束语
物流管理对于现代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对企业中的物流管理工作有足够重视,加强对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水平,树立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的观念,切实解决企业在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政策引导,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进一步完善监督约束机制,提升企业现代化物流管理水平。
篇8
房地产企业是现代我国经济的中坚力量也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地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房地产公司需要大规模长周期的资金来发展,这就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房产市场环境的不断的完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房产企业的要求。下面,让我们看看现在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
对于房产开发的企业来说,预算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乎到企业的存亡,如果在房产的过程中,资金链断缺,造成工程停止,这对房产企业的损失的极大的。所以,预算对房产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运作当中,少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指标制度,对于工作成本的预算,收益和支出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忽略了全面成本管理
房产企业的各个部门沟通不足,认为房产企业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赚钱,把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作为首要的目标,往往忽略了企业的成本,而付出最小的成本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成本的全面的控制管理,尽量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浪费一分钱。如果企业有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就会对企业的成本有个明确的预算,在企业的发展中,就会节省不少的成本。
3.核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房产市场在目前没有十分健全的核算管理制度,因此地产开发企业在实际的项目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做到对收益和支出的正确核算,这就导致很多账目取向无法查实。
篇9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企业财务审计是控制企业行为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加强企业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企业财务审计目前尚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督引导作用,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财务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财务审计能够反映企业真正的情况,能够对企业潜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性与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企业财务审计重要性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管理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企业财务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企业财务审计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时的监督,及时的给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自身管理,而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就是其中的主要管理对象。企业的发展需要财务审计工作发挥其监督和评估的作用,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财务审计要承担对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有效监督,并在合法的范围对企业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给予正确评价从而合理的约束企业的经济活动,保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概述及重要性
(一)企业财务审计简介
企业财务审计主要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财务审计准则的约束下,审计机关按照规定的程序用规定的方法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等进行的真实、合法的审计和监督工作,并对被审计企业的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会计信息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综合审计工作的各种信息形成审计报告、对被审计企业出具审计意见和决定。企业财务审计的最终目的在于评价企业发展的各种数据从而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对于及时发现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监控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性
目前,企业财务审计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仅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统计与监管,而是要对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进行统计、监督与管理。财务审计不仅要对企业的经济计划恰当的介入管理,还要对其经营活动的合法合理性进行监督与管理,对于审计过程中发行企业经营不正规或者管理不恰当的地方,要及时提请管理层注意并加以修正。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对于促进企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企业财务审计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产物,财务审计工作能帮助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发现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消除管理层由于信息不流通等情况造成的管理盲点,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于资金的监督控制,有效提高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市场有序发展。企业财务审计作为外部审计的一种,以专业的身份提供审计服务,能够更好地对市场上的企业起到财务监督的作用,避免因政府监管力度有限而产生大量的非法经营活动。
二、当前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审计人员职业能力有限
目前专业的财务审计人员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较少,直接参与财务审计的人员大多在财务部门身兼數职对专业的财务审计工作缺少理论知识基础和实际操作经验很难保证其专业性和科学性职业能力有限。同时由于企业对财务审计的重视程度欠缺,导致财务人员无法接受的专业培训和学习,因此造成审计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
高二下学期自我总结
(二)企业财务审计的特征不明显、独立性受限制
独立性是保证企业财务审计的顺利开展的首先条件,但是由于当前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都在企业内部设立,企业财务审计部门无法独立的尽心工作。因为企业管理层领导审计工作的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受限无法严密的开展对企业财务管理非常不利。
(三)企业财务审计的执行力度不够
由于很多企业对财务审计工作不是很重视,造成企业内存在一种比较尴尬的现象:财务审计执行度不高。很多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对企业的运行状况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对企业潜在的危机也不能很好的进行预测,在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只采取简单的补救措施,这样财务审计工作就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企业只有通过财务审计,做好预测工作,对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预测。很多企业只是将财务审计工作停留在建立制度方针上,不能确保制度的落实,这也就无法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四)企业财务审计缺乏全面性
多数企业的财务审计是以查找差错为主要目的,工作中往往是事后审计多,事前、事中少,对促进企业整个营运状况、资金运作水平的提高关注度不够,多数时候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较难发现客观性、针对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加之大部分企业财务审计人手少,任务重,财务审计人员往往埋头具体的事物,且多数年龄偏大,养成了一种微观思维和惯性思维,较少从企业高层管理者角度去高屋建瓴、把握全局。
三、有效解决财务审计工作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拥有优秀专业技能的财务审计人员是一切财务审计工作的基础企业要从培养优秀人才做起奠定审计工作的坚实基础。企业要全面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良好财务审计队伍。企业对财务工作人员的选拔和考核都要严格执行合理的安排每一个岗位的人员。企业要重视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对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从人才选择开始,考核选拔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性的人才,坚决杜绝“托关系”的行为。审计人员进入企业后,企业要求所有审计人员树立对财务审计工作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同时定期举办财务审计的相关培训、讲座和调研,让审计人员接受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手段并运用到企业财务审计中去。
(二)保证财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要想使财务审计充分发挥监督、评价的职能,企业必须设立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实现财务审计部门不受干扰的独立工作。每个企业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为公司建立完善的产权机制,同时要求财务审计工作仅对董事会监理负责,负责财务管理的领导不得干涉。从而真正提高财务审计部门在企业内的地位维护其权威性,保证其独立性从而改改善当前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状态。
(三)实现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信息化办公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办公模式被企业所接受但是财务审计工作还没有完全改变传统的办公方法,急需进行信息化的改革。企业应该为信息化技术引入财务审计工作搭建起平台选择合适的软件使财务部门形成完整的信息系统加强对各项信息的管理,从而使企业财务审计的机构更加健全,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的功能。
(四)健全财务审计体系
为加大财务审计的执行力度,企业应健全企业财务审计体系,建立相应的财务审计制度。财务审计体系的建设对贯彻财务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贯彻执行财务审计工作的保证。首先,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由财务审计部门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审计体系,财务审计部门监督并贯彻执行财务审计制度,保证财务审计的客观、公正性,财务审计结果真正的反应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纠正,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
(五)加大财务审计的范围
当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审计大多还是局限于财务会计的审计,但是,单纯的财务审计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财务审计应该在企业管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财务审计的范围应该扩大,对一些专门的业务要进行审计。通过多种业务进行审计,及时发现问题,真正的能够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在财务审计时,要引进先进的审计手段,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只有多方面的业务进行审计,才能得到更全面的审计结果,对整个企业的发展状况才能更好的进行反应,因此,加大财务审计的范围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语
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也给企业的财务审计很多新变化、新特点,伴随着其审计范围的国际化和层次的立体化财务审计的领域不断扩大内容越来越复杂化和审计程序严格规范化执行等这给企业财务工作管理带了更大的挑战未来企业财务审计要承担起这些责任肩负起监督和评价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使命引领企业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实现更好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了财务审计的相关概念,阐述了财务审计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企业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企业财务审计独立性受到限制、企业财务审计缺乏一定的执行力、企业财务审计缺乏全面性,最后提出了改善企業财务审计的对策,如提高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素质、健全财务审计体系、加大财务审计的范围、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通过分析可知,企业财务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10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包括与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作为深入推进资产管理改革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日趋受到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的重视。
一、省级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以下简称所属企业)的基本情况
1.所属企业的数量及企业性质情况
根据2012年度决算报表统计,至2012年底,省级单位所属一级企业468家,其中国有全资371家,国有绝对控股56家,国有相对控股18家,国有参股23家。
2.所属企业资产及经营成果情况
年度决算报表显示,至2012年底,468家企业总资产446.84亿元,所有者权益232.12亿元,其中:国有所有者权益227.04亿元;2012年度收入147.94亿元,利润总额11.92亿元,其中亏损企业126家。
从资产规模看,468家所属企业中只有3家总资产超过10亿元,占比0.6%;总资产1000万元以下的占比48.29%;1000万至5000万元以下的占28.63%;5000万至1亿元以下的占9.19%;1亿元至10亿元以下的占13.25%。
3.所属企业社会贡献情况
2012年度,468家企业共上缴各项税费9.34亿元,安排就业人数29366人,平均工资6.92万元。
4.所属企业监管体系和监管现状
一是主管部门监管方式,对286家企业采用股东监管方式、对178家企业采用行政主管方式、另有4家采用其他监管方式。
二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落实方式,对21家企业采用承包经营考核、对268家采用目标责任制考核,对179家企业主管部门采用其他考核方式或未明确考核责任。
三是企业主要负责人产生方式,328家企业负责人为主管部门人员兼职、96家企业负责人通过企业内部产生、44家企业负责人为相关主管部门任命产生。
四是主管部门内部监督方式:主管部门对230家企业已经开展内部审计,306家企业每年委托社会中介对企业进行年报审计。
二、所属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
468家企业分属于60家省级部门单位。从资产规模和职工人数看,绝大多数是小企业,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90家,占19%;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226家,占48.29%;资产在5000万元以下的360家,占76.92%。职工人数30人以下的298家,占64%;职工人数100人以下的408家,占87%。企业分布不平衡,其中教育厅96家,地质勘察局42家,水利厅28家,卫生厅25家,这4个部门就占了40%多,名下仅有1家的有18个省级部门。从行业看,种类繁多,涉及各行各业,如后勤服务类的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等,还有就技术业务相关或相近而设立的校办企业、卫生医疗企业、农业企业、水利企业、科技企业等。
2.营收小、收益差、保值增值能力低
从营业收入看,在100万元以下的有154家(其中有43家营收为0),在1000万元以下的达306家,约占65%,而1亿元以上仅33家,仅为7%。从净资产收益率看,小于0的有148家,占32%,亏损面比较严重;小于8%的有331家,占71%,经营状况不理想;值得关注的是所有者权益小于0的有24家;同时,从2012年省级部门决算报表质量专项检查情况看,省级事业单位343个对外投资项目,无投资收益的达310个,占90.3%。从国资保值增值率看,全部企业整体保值增值率为1.12,但小于1的有390家,占83%,其中在0以下的有121家;在大于1的78家中,在1.2以内的达59家,仅19家保值增值能力相对较好,仅为4%。
3.制约多、决策慢、考核责任不到位
从控股情况看,有371家国有全资企业,56家绝对控股企业,占90%以上,“一股独大”现象比较突出。在主管部门采用的监管方式上,基本上采用股东监管和行政主管形式监管方式,达464家,占99.15%。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方式中,由主管单位人员兼职的企业有328家,占70%,这种行政主管形式的监管、主管单位人员兼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行政干预的方式和不专业的指导,既制约了企业的自主权,又造成决策链条过长,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尤其在当前经济不紧气的情况下,市场冲击更为严重。同时,在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方式上,采用授权经营考核或承包经营考核的289家,占61.75%;未明确考核责任的有179家,就是说占38.25%的企业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无具体要求,缺乏激励和制约措施,经营责任很不到位。
4.监管弱、管理乱、经营风险难管控
由于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源头管理上就不规范,存在盲目投资、随意投资、违规投资的情况,导致对外投资项目乱象丛生,主要存在对外投资未在账面反映,对外投资已转让或者形成了损失的仍然在对外投资科目长期挂账、部分对外投资仅在其他应收款等科目核算;未经审批擅自投资、未经评估转让股权、未经报批将非经营性资产用作经营性资产、投资收益未上交甚至直接坐支;对外投资多年无收益、利润多年未分配、国有股与其他股份同股不同利、侵占国有资产权益等问题。2012年部门决算报表质量专项检查中,省级事业单位343个项目对外投资项目,其中75.8%项目不合规,这些“重投资、轻管理”,“外部监管缺失、内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是所属企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其法律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行政风险都很难防控。
监管制度缺失也是导致所属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2006年以来,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办法,其中对行政单位明确规定不得举办经济实体;对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资产范围、审批权限、投资方向等也有详细的规定。但对与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如何管理,对事业单位与所投资企业之间在人、财、物方面如何实现机构人员分离,所投资企业的利润如何分配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举办单位与所属企业人员混用、财务交叉、办公用房挤占,造成政企、政事不分,管办难分;也使得国有资产经营收益长期游离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之外。
三、加强对所属企业监管的对策建议
(1)夯实管理基础,核实企业产权。为加强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财政部已出台《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我省也出台了《省级事业单位出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下一步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按照规定的工程程序、方法和政策,组织企业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依法认定企业的各项资产损益,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重新核定企业的国有资本金。并根据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进行产权登记。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与企业产权实施“双向登记、逐一核对”,避免漏登记和重复登记。为理顺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运行质量、促进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2)破解改革难点,分类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对所属企业的规范工作,要按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以及企业改制、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相关政策,通过调整优化、整顿规范、合并、撤销等各种形式的改革,理顺举办单位与所属企业的产权关系,有效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与所属企业之间存在的政企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等问题,推动所属企业进入市场,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3)抓住改革关键,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原有盲目、无序和不规范的状态,因此,必须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使所属企业真正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一是要完善所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二是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明确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
三是要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机制。
四是要加强对所属企业的财务监督。
(4)激发改革活力,着力提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所属企业的改革、规范工作,要妥善处理好国家、部门、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同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是要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将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价考核制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要建立健全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严格防止各部门侵占国有资产,及时预防发现问题,做到国资损失有人问责,有问题必问责,违规必究,使国有资产监管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使之与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相适应。
(5)创新监管机制,改进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和手段。
一是将传统的监管手段向信息化方式转变。强化基础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制度化、规范化,使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和监督财务体系紧密结合。
二是改进监督方式,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使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除省级主部门部门和出资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日常监督外,还应发挥其他部门其他监管方式优势,将监事会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紧密结合。
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推动所属企业更加规范、健康、有序地发展。
篇11
摘要:
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不仅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作为重要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在分配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问题。国有企业应该顺应市场竞争的现实需要,建立与劳动贡献成正比的员工收入分配机制,健全对经营者、监管者的收入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
关键词:
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公平;效率
分配是指把生产资料分给生产单位或把消费资料分给消费者。近年来,作为重要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在分配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因素,制约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发挥。国有企业应该顺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立与劳动贡献成正比的员工收入分配机制,健全对经营者、监管者的收入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注重公平、体现效率的分配制度。
一、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公平和效率的理性结合
首先,分配应该体现公平。保证规则的公平、过程的公平,让人的发展机会、进入市场的机会、从比较贫穷的阶层提升的机会均等,只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就能获得合理回报。不能让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获得收入的基础不均衡、机会不均等,收入和贡献不对等,更不能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那样会挫伤经济参与者的积极性,甚至影响社会安定。
其次,分配还要体现效率。社会经济活动就像做一个大馅饼,在物质资料、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等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馅饼”做的最大最好,是经济活动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由于做“馅饼”的各种资源具有稀缺和有限性,一个社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不要浪费每一种资源,将每一种资源都派上最好的用场,对每一种资源的使用和加工都尽量采取最好的方法或技术来处理,使其可用性最大。最终做到采取最佳的组织形式或结构安排,将各种资源按其功能特色搭配,使各种资源的联合生产能力最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应当体现在劳动者收入和生产要素的分配过程之中。
公平和效率二者关系的准确定位是分配制度科学设计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认为,效率是实现公平的起点和终点,效率越高,“馅饼”做的越大,公平的实现水平就越高;公平是效率实现的保障,有了公平,生产要素所有者才会有做出更大贡献的积极性,从而效率才会越高。没有公平的效率,效率不能持久;没有效率的公平,公平也不能持久。因此,劳动者收入分配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的基础上,理应体现效率理念,遵循“等量贡献获得等量报酬”原则。现代市场经济的扩展,使生产资源的稀缺性更加明显,生产要素价值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必须体现效率,遵循“物稀者价必高”的原则。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考虑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利用是否有效,追求生产要素的收益最大化。
二、现行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不仅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在不断深化,按劳分配的政策得到较好贯彻,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提升。但是,现阶段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对技术、管理、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的贡献重视还不够,劳动力市场价位在收入分配中也没有充分体现,对经营者、监管者的薪酬分配激励不足、约束乏力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体制机制存在障碍是关键。
一是对分配问题重要性认识不足。时至今日,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中,大都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所有制问题,分配问题往往被忽视。改革初期,我们为了姓“资”姓“社”的问题进行了大讨论,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所有权问题,后来国有企业搞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又讨论这样的企业是姓“资”还是姓“社”,争论的结果是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而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形式和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等问题关注不够。其实,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从分配制度的变革入手的,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不仅企业的收入分配是政府统一进行,而且各个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也是由政府统一分配。国有企业改革以来,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利改税——承包和租赁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从制度上保障企业能够自主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生产要素,自主采取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薪酬分配制度。对分配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了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既缺乏思想基础、政策引导,又缺乏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
二是国有企业与政府和社会的责任界定含糊不清。国有企业改革伊始,就明确提出要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企职责分开的核心是政府和企业的权利边界和责任边界清晰。改革至今,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利基本到位,但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责任仍然不清。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是政府的附属,无权无责,政府要求、社会需求的事项,企业出钱出力天经地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国有企业获得了基本的经营权利,但是承担的责任却不限于经营责任,还承担了不少的政府和社会责任,形成了权利和责任不对等。国有企业的盈利目标与公共目标同时并存,既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又要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就业,这不仅加大了企业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使企业的收入状况无法真实反映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努力的程度,对企业和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收入分配不准确,削弱了收入分配制度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激发员工劳动积极性的功效。
三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持续至今,“所有者虚位”和“政企不分”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国有企业投资主体不够明确,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既不能通过“用手投票”来有效约束使用者,也不能“用脚投票”来及时转让所有权。作为国有经济的经营者,一方面可以越俎代庖地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如“内部人控制”),形成产权主体“错位”;另一方面,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薪酬激励与其贡献不成正比,缺乏明确、能够量化的制度保障。薪酬不完全和经营业绩、经营风险挂钩,经营权是不完整的(权、责、利不对称)。政府对企业富余人员的裁减限制过多,对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不够,企业无权按照生产经营的需要,及时调整用工数量和结构,无法形成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三、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改革应实现激励约束效应最大化
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继续深化,首先应该解放思想,认识到分配制度变革对增强国有企业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变,从根本上讲,就是资源分配方式和收入分配制度的转变,分配制度就要按照“劳者必多得、能者必多得、物稀者必价高”的市场规则进行设计。
一要解决政府和
国有企业之间的责任问题,树立国有企业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和其他企业一样,集中精力搞好生产经营。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量,继续深化社会保障的建设力度,让国有企业承担的政府和社会责任彻底回归政府和社会。完善国有企业职工的流动机制,扩大进口、畅通出口,实现企业的用工自主权。政府不应干涉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既不能为了扶持某些企业而进行特别保护,也不能对国有企业的人、财、物搞无偿划拨,一切行为都要符合市场规则。除了涉及公共利益需要审批外,企业的经营行为都有企业自主,政府要做的就是过程监管和程序控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要改革员工收入分配政策,形成向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和从事创新劳动职工倾斜的收入分配格局。以完善的职工工资考核体系为前提,提高岗位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增强内部分配的激励功能。通过调整岗位工资标准,合理拉大不同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生产一线主要岗位、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收入,真正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在考核办法的制订上,要充分考虑职工的工作量、责任大小、工作态度、出勤等因素,合理确定标准,准确量化分值,使考核具有操作性和公正性。
三要健全与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效益和风险管理紧密结合的经营者薪酬分配制度。建立权利和责任相对应的国有资本出资人对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的监管措施,由出资人对企业经营者选聘、考核、收入分配等进行统一管理。改变政府直接任命企业经营者的方式,加大通过市场机制选聘经营者的力度,逐步实行经营者竞聘上岗。选聘方要与经营者签订经营任务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达不到合同规定目标的,要按约定解聘,并追究责任。经营者收入分配与员工收入分配相对分离,逐步推行年薪制。年薪收入可由基本年薪和效绩年薪组成,可采取现金形式,也可采取股权形式。基本年薪根据企业规模、经营难度、行业和地区劳动力市场价格确定,效绩年薪根据经营业绩和责任目标确定,在有风险抵押的情况下,可以上不封顶。要建立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防止经营者的短期行为,防止负盈不负亏。要切实规范经营者的职位消费行为,对经营者的住房、交通、通讯等费用,结合相关制度改革,纳入经营者的年薪收入,对于业务招待、公关礼品等方面的开支,也要严格标准,严格预算,加强财务审计和监督。
四是建立委托中介机构对经营者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的监管措施。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以及经营合同的不完全,“内部人控制现象”不可避免,经营者偷懒、短期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等道德风险问题也容易发生。国有资产所有者受精力、专业知识、时间、组织协调能力等的限制,对经营管理者的直接监督约束也乏力。可以委托具有专家化、专业化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去监控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性和风险控制的可靠性。通过契约形式来规范中介机构的监管行为,既给中介机构提供必要的刺激和动力,使两者的目标函数一致,最大地发挥中介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忠实勤勉地履行职责,又给中介机构以压力和约束,通过建立以赔付责任为基础的民事约束机制,防止中介机构不作为、乱作为,损害、吞噬所有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孙月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谢志华.分配制度变革是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
篇12
企业得以运行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库存管理。然而,大多数企业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对于库存管理的要求,因库存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内部流程管控不当,导致了电子商务企业库存产品数量差异的产生和仓储运作的效率低等问题,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因此,企业有必要改善库存管理,设计合理的管控流程,寻求更合理的提升管理效率的库存管理方案。
1、电子商务企业库存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电子商务企业因订单流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出入库作业量不均衡,作业能力跟不上,普遍面临库位混乱、库存数据不准确,发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源于电商企业经营管理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其管理仅停留在传统粗放型的管理层次上,无健全的、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认识或重视到企业存货控制和管理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电商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对供应商管理薄弱,库存准确性得不到控制
大部分电商企业的货源都是来源于多个供应商,供应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参差不齐,是导致库存异常问题的源头因素。目前一些电商企业的供应商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供应商不能按照约定时间发货,严重影响仓库的收货及时性以及预先制定的销售计划。特别是在一些电商企业大促销期间,如果供应商不能按期发货将直接影响电商企业的库存数量,造成商品缺货,从而影响消费者满理意度。能否规范入仓要看商家对供应商的约束能力和仓库对入仓异常的及时反馈。
(2)供应商提供的商品包装不规范,包装上缺少条码或条码错误。有些供应商提供的商品会出现外包装破损或变形,货物包装材料不合格,包装不统一等情况,这对商品入库后的仓储和库存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有的还会出现商标贴错、条码贴错等问题,会直接导致在盘点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差异,如果这些情况在入库时并未被发现,在商品出库时极易发生错发货的情况。
1.2库存储量不合理,库存过剩、闲置、积压严重
库存过高对企业来说,是及其不利的,库存过高使大量的资本被冻结在库存上,周转资金减少,加剧库存损耗,增加管理费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储存计划不合理、生产计划改变、销售预算失误、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库存管控策略的简单化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等。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数据,需要实时传递数据信息才能有效、快速的响应用户需求。由于电商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和供应链上其他参与者的物流信息系统并未有效的集成和共享,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滞后和不正确信息,从而造成生产库存和仓库库存量的不合理。
1.3在库库存管理不规范,库存数据不准确
由于我国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不高,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仓储现场管理普遍存在库位管理不合理,旺季收发货差错率较高,账实不符,信息失真等问题。库位管理不精细,不能准确掌握货物的库龄,未能做到“先进先出”,从而导致部分产品呆滞、积压问题。在库库存的盘点及对账管理不及时,未能及时发现收发货等异常问题,从而错过最佳处理时间。特殊库存管理,流程不规范、不清晰,造成异常问题突出,差异长期无法锁定或解决。
2、流程管控视角下提升库存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库存模型,降低库存成本
根据品种分类、预测值、服务率(或缺货率)、费用项目、供应商间隔期、订货周期与订货方式等流程建立合理化的库存数据模型。利用库存ABC管理法和CVA管理法的综合合理运用,对A类商品进行重点管理,严格控制商品库存,根据货物的流量和货物的价值合理补货,达到库存成本的最低化,库存结构的最优化。应用“先进先出”的流程管理原则,根据商品进货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对不同批次进货的商品进行系统与实物批次管理,在相同商品发货时优先发生产日期最早到货的商品。
2.2规范供应商入仓流程,从源头上确保库存准确
供应商管理体系的搭建对企业销售与物流的影响和作用显而易见。为了促进供应商能够更好的服务企业,满足企业生产和销售,应对供应商的管理制定相关的KPI考核。对供应商KPI考核主要包括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和供应指标等方面。质量指标主要是考核供应商供货来料的质量,主要有来料批次合格率、来料抽检缺陷率、来料在线报废率、来料免检率等指标。成本指标主要有价格水平、报价的及时性和客观性等指标。供应指标主要有交货及时性或交货周期、订单完成率、服务水平等指标。将KPI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选择和管理供应商的重要标准,实现供应商管理最优化。
2.3建立快速响应的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流程
库存分类,订货方式的确定,都要基于完善的数据库,没有对数据库精细的分析,且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建立一个合适的信息化系统,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信息准确可以使库存合理的流动,可指示出最适宜的库存量,系统的信息化、账务处理的简洁化和清晰化对运作效率的提升及库存数据的准确起到关键作用。建立一套统一的库存管控系统,从工厂源头库存—在途库存—分仓库存—销售库存,实行一体化管理及监控,完善内部调拨及销售出库等不同类别的收发类型流程及賬务处理区别标识对现代化库存管理的意义重大。
2.4科学规划仓库区域,合理安排商品储存流程
对仓库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对仓库的分区及库位管理,有效控制库存管理的准确性和发货及时性。仓库存储区域划分为待检区、待处理区、合格区存储区和不合格品隔离区,以放置不同状态的货物,将货物进行分区管理,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仓库的每一个库位都要进行编码,每件货物都必须有明确的存放位置。仓库根据同一性原则、先进先出与周转率原则、相关性及重货原则、大类原则、单元化与标准化原则、作业平台与货物摆放方向一致原则,结合产品的重要性、销量、淡旺季优势互补等原则进行布局;库位大小的设置应考虑货物型号及周期数量来具体决策。
2.5制定及执行合理有效的盘点策略及流程,及时反映库存差异
盘点流程的制定依次分四个步驟,制定盘点计划、实物盘点与记录、盘点结果核对以及差异原因分析及处理。在执行盘点时必须以实物为依据清点实物的数量和状态,盘点计划除周盘、月度盘点外,可根据业务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系统盘点策略。电子商务企业的盘点流程应推广利用RF手持终端,通过系统生成的盘点计划进行盘点和记录。盘点结果核对中如存在库存差异,应及时在系统中记录库存差异的情况及库存差异产生的原因。
2.6加强特殊库存及流程管控,规范退换货流程、非正品管理
无论传统企业还是电商企业,都要面临退换货和在库非正品管理的问题,这个在仓库库存管理当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损失。而这部分的质量损失在企业的净损失中,并非占据一小部分,同时,频繁的退换货及过多的非正品库存对仓储的管理是很不利的。退换货流程的规范、简单化,非正品的出入库管理、在库保管、返厂、二次出库都对仓储和系统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各环节进行流程分支管理,如退换货管理、非正品管理等,每个环节都制定出适合的标准流程体系,分模块运作,分流程管理,提高物流效率。
2.7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健全管理制度流程
电子商务企业目前的库存管理仍然是以人工管理为主,员工的自身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库存管理的效率和成本。建立健全库存管理各项制度及流程,标准化管理和操作,需要经常对员工进行库存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培训,定期进行考核,使员工认识到科学的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库存成本,降低货损率,降低库存差异,提高经济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和合理的库存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对库存管理的流程进行有效的管控,有助于降低仓储综合成本,提升仓储作业效率,以满足销售和资产的高效利用,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库存管理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关键流程,及时找出并有效的处理关键流程,有效的减小库存差异,有助于流程管控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库存管理的效率。
篇13
一、存在的问题
实践发现,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内部控制体系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管理人员全面贯彻内部控制管理的理念不强
虽然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已建成内控体系且为保证该体系充分发挥作用,每年定期成立测试组,进行自我测试,不定期接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评价测试,但我们还是发现,一些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仍然停留在全面执行内控之前,出现了业务执行部门为“内控”而控,为“检查”而查,这样的理念,不可能带来高效的执行力。全面贯彻内控理念,必须从“要我控”向“我要控”转变,才能真正从企业内部提升执行力。
2、内控检查和评价的独立性未得到充分保证
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内控管理部门设在财务机构,测试人员也有部分属于财务人员,这样的人员和机构设立使得他们既是内控的主要执行者,又是内控的建设者和评价者,内控检查和评价效力大打折扣。一个企业或单位建立的内控体系执行好坏,应由第三方来检查、评价,充分保证其独立性,进而才能确保其结果的客观性。此外,评价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水准也是影响检查和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这些不确定性使得评价工作无法切实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二、解决的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展开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的解决方法。
1、提高监督能力,重视内部审计
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督,可以促使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以保证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通过监督,可以发现内部控制体系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改进[1]。要想提升执行力就必须提高监督能力。我们认为,广州石油培训中心除了要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措施,还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检查和评价中的作用。因为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这一必然要求能使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在实施内控监督过程中避免形式化,同时,内控审计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从而杜绝舞弊和违纪违规行为,能够很好的确保内控体系的有效执行。
2、构建评价体系,理论转化为实践
广州石油培训中心每年年底都会依据集团公司内控评价办法完成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内控评价作为内控设计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的“最后一道防线”,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应该构建一个完备的内控评价体系,以支撑评价工作的开展。评价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原则和体系设计,如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等,最关键的则是需要结合广州石油培训中心的内控现状来制定评价细则,并付诸实施,不断完善,最终形成适应企业的、可操作性强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
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内控认识
任何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都离不开人,内控管理制度也不例外。内控的执行,依靠的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素质,对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应逐步提高,理解内部控制的涵义,认同内部控制的实施,才能摒弃陈旧传统的管理思路,全面贯彻内部控制管理。这就需要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在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时,涵盖进内控管理理念的宣贯和培训,促进内控工作日常化,使得内控成为各级人员的自发行为,那么内控执行力的提升也就不再是个口号了。
三、进一步的思考
1、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内部控制局限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管理层越权,勾结,人为错误,成本问题,环境变化等。局限性的产生,源于内部控制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控制,内部控制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局限性也就是必然的了。倘若高层管理人员相互勾结,越权舞弊,再严密的内控控制程序都不能防止;如果管理者故意弄虚作假,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得建立的内部控制如同虚设。试想一下,再完善的内部控制仅停留在纸上而不落实,又怎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内控体系执行中,不能将内控视为“铜墙铁壁”、“无坚不摧”。
2、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动态性
内控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经过初始建设、形成系统、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并最终形成内控文化的过程,内部控制是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下的产物,由于环境、政策等外界因素发生变化,会使得原有的控制制度不再适合,从而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失去作用2]。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动态完善和趋优,毕竟企业是在发展中生存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内部控制也应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所以,执行内控体系也必须强调体系的动态性和持续改进性,而在强调动态性的同时,又不可以忽略稳定性,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将是今后业界内部控制发展研究的方向之一。
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篇14
引言
会计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有时甚至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经济活动也是越显复杂和多变,对于会计的监督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企业的会计监督中还有很多问题,会计监督工作不仅不能有效进行,更是对企业的发展大为不利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的又一职能—会计监督应运而生为了使企业效益更上一层楼,企业会计监督工作必须得到加强
1、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1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会计监督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以及约束机制的不健全是影响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发挥的不利因素,有可能会直接导致企业无法生存和发展下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经了深刻的变革,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机制也在不断蜕变,这些日新月异的改变,但是关系到会计监督所需要的法律法规和约束机制没有与之相适应,导致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制约了企业会计监督的职能,不利于会计监督有效作用的发挥
1.2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有待加强
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还不健全,有待加强的主要表现。内部控制的意识在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思想里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所以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也不能很好的将其行之有效的执行到位。遇到问题之时不能很好的利用内部控制进行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内部乱象丛生,阻碍了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1.3会计监督工作被动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政企分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很多方而都会有产生着矛盾和冲突,企业的会计部门的人事聘用、薪资报酬都是由企业管理者来决定的,企业会计监督工作一般情况下是要服从企业管理者安排,导致会计监督工作处于被动的状态下。就算是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会以管理者的指令为工作内容的大方向,但是实际情况中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个人的私欲指使会计财务人员做假的账或是更为严重的违法行为,这些都不利于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发挥,独立的监督职能难以形成,企业止常的秩序不能顺利进行,所有者的利益会有所损失
1.4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自身所具备的素质高低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促进或是阻碍的作用。综合现代企业的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偏低的现象,在知识、能力方而都有所欠缺。不但如此,由于大多数人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并且自身的法律知识不够,监督观念也不强,在对待会计这个职业的判断和管理能力上整体不强,抗职业的风险能力欠缺,企业会计工作能以胜任,会计监督工作更是无从谈起。另外,起码的职业操守是一些会计人员所缺乏的,与企业管理者狼狈为奸,做假的账、做虚假企业财务报告等一些违法的事件,不仅使企业会计监督工作形同虚设,更是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企业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监督的法律约束机制,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步伐,完善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为企业会计监督的充分利用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随着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会计监督要更好地展开工作,更离不开国家所制定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府要从国家立法的高度,及时建立和完善各项会计法规,充分运用法律法规的手段加快会计法律体系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制定更加详尽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规范、各项具体准则以及实施细则,协调好各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强化会计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实施,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为加强企业会计监督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使企业会计监督的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进一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步伐,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现在企业会计监督不力仍然存在于部分企业之中,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企业会计监督的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这也滋生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企业止常、高效运转和维护财产物资、资金安全与完整以及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内在需要。因此企业应加强企业会计监督的力度,同时要完善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的建设
2.3提高企业负责人的会计法律意识,充分明确企业的会计责任主体。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决策者,同时也是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最高领导者,他们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人员执行会计监督的效果,也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提高企业负责人的会计法律意识,加强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会计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督促会计人员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新《会计法》要求企业负责人要充分明确企业的会计责任主体,负责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确保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及相关人员依法履行他们的监督职责,不得办理违章甚至违法的会计事项,而对企业会计人员违章违法办理企业会计事项的企业负责人要交给相关部门予以相应的制裁和惩罚。企业负责人是企业的会计责任主体,要具有各方而的能力,熟悉了解企业设计的相关法律规定,这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企业负责,同时更加有利于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有效的展开
2.4加强和提高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重视,同时加强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的建设。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应该重视企业会计人员的自身职业技能。定期为会计人员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和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技能。会计人员的法律知识也是不容忽视的,知法、懂法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企业应该奖励那些能够坚持原则、严格公正执法的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是一定的保障,还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会计人员自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更是应该加以鼓励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监督工作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可以提高企业会计工作质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乃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目前,我国会计监督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积极地想办法、找对策来进行解决和完善。相信在企业领导和会计自身不断努力下,在社会不断的监督下,会计监督工作会一步步朝着健康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