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优秀诗句赏析
文章摘要:《鸳鸯诗》看上去非常生活,两只鸳鸯翩翩起舞,多么引人喜爱。从图上可以看出七言绝句八首,上下四首。从“难”“嗔”、“分”“秋”四个字读起,读到“年”“来”“书”“人”四个字为止;左右四首,从“年”“来”“书”“人”四个字读起,读到“难”“嗔”“分”“秋”四个字为止。
【编者按】《鸳鸯诗》一幅生动的两只鸳鸯起舞图,上下四首,左右四首,交叉斜读,首第二句及第四句的第一个字均借上句的末尾一个字。全图可读成七绝律诗八首。
这幅图够生动的了,看上去两只鸳鸯翩翩起舞,多么引人喜爱。这幅图可读出七言绝句八首,上下四首,从“难”“嗔”、“分”“秋”四个字读起,读到“年”“来”“书”“人”四个字为止;左右四首,从“年”“来”“书”“人”四个字读起,读到“难”“嗔”“分”“秋”四个字为止。交叉斜读,每首第二句及第四句的第一个字均借上句的末尾一个字。全图可读成七绝律诗八首。
其一难向雕笼鹦鹉传,传言不到玉关前。鸳鸯枕上鸳鸯梦,梦断寒宵已隔年。
其二年去年来彩袖残,残花不耐依阑看。鸳鸯机上鸳鸯锦,锦织成来欲难寄。
其三嗔忿双眉锁不开,开帘小玉唤看梅。鸳鸯裙上鸳鸯绣,绣得郎曾赞叹来。
其四来向花前赏暮春,春园消恨白花新。鸳鸯花上鸳鸯果,果核双仁亦可嗔。
其五分袂垂杨拂钿车,车轮盼断倚寒闾。鸳鸯笺上鸳鸯字,字字相思带泪书。
其六书系苍鸿寄白云,云连衰草黯斜曛。鸳鸯池上鸳鸯颈,颈欲交时翼已分。
其七秋送微凉到锦裀,裀施席展怯横陈。鸳鸯屏上鸳鸯画,画里双栖似笑人。
其八人去天涯懒上楼,楼头七夕望牵牛。鸳鸯针上鸳鸯线,线待拈将又怯秋。
【赏析】《鸳鸯诗》是描写的一种闺情,每首第二句及第四句的第一个字均借上句的末尾一个字,借“鸳鸯”描写了爱人之间思念之情,有情人终成眷属。
《同州端午》
文章摘要:《同州端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长期离乡背井,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开头就写刻画了一个白发老人的形象,略写了端午节的气氛。然后就写到小孩子见到自己的喜悦,想要尽快回到自己的故乡。…
【编者按】《同州端午》是由唐代大诗人殷尧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现已收藏于唐诗宋词之中。
《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注释】
鹤发:指白发。
尺:量词,旧时长度单位。
【译文】
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离家三十五天就是端午节了。
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赏析】
《同州端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长期离乡背井,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开头就写刻画了一个白发老人的形象,略写了端午节的气氛。然后就写到小孩子见到自己的喜悦,想要尽快回到自己的故乡。
《楚城》
文章摘要:《楚城》这首诗先点明“城”在“江上”,并用“荒”和“悲”定了全诗的基调,因为楚国的命运与屈原的遭遇密不可分,诗人一见“楚城”的荒芜,就想到了屈原的遭遇。
【编者按】《楚城》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七言绝句,题为“楚城”,而只用第一句写“楚城”;第二句和三四句,则分别写“屈原祠”和江中“滩声”。构思谋篇,新颖创辟。
楚城 【南宋】陆游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注释】
楚城:楚王城。
悲:悲伤。
只有:除了。
【译文】
楚城如此荒凉,连猿鸟都为之悲伤,而楚城的隔江,便是屈原的祠庙啊!
从屈原那时到现在,时间已过了一千五百年,除了江上的“滩声”仍象一千五百年前那样“常如暴风雨至”而外,人间万事都不似旧时。
【赏析】
“江上荒城猿鸟悲”,先点明“城”在“江上”,并用“荒”和“悲”定了全诗的基调。“楚城”即“楚王城”’“楚始封于此”,是楚国的发样地。楚国强盛之时,它必不荒凉;如今竞成“荒城”,就不能不使人“悲”!接下去,作者就用了一个“悲”字,但妙在不说人“悲”,而说“猿鸟悲”,用了拟人法和侧面烘托法。“猿鸟”何尝懂得人世的盛衰?说“猿鸟”尚且为“楚城”之“荒”而感到悲哀,则凭吊者之悲哀更可想见。“江上”二字,在本句中点明“楚城”的位置,在全诗中则为第二句的“隔江”和第四句的“滩声”提供根据,确切不可移易。
在第二句,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楚城”为什么“荒”,却用“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句进一步确定“楚城”的地理位置,但不仅如此。
屈原辅佐楚怀王,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却遭谗去职。怀王违反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使楚陷于孤立,为秦惠王所败。此后,怀王又不听屈原的劝告,应秦昭王之约入秦,披扣留,死在国。楚顷襄王继立,信赖权奸,放逐屈原,继续执行亲秦政策,国事日益混乱,秦兵侵凌不已。屈原目睹祖国迫近危亡,悲愤忧郁,自投汨罗江而死。至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楚国终为秦国所灭。
明乎此,就不难理解:因为楚国的'命运与屈原的遭遇密不可分,诗人一见“楚城”的荒芜,就想到了屈原的遭遇。
“江上荒城,——猿鸟悲!”从语气看,这是慨叹;就文势说,这是顿笔。楚城如此荒凉,连猿鸟都为之悲伤,而楚城的隔江,便是屈原的祠庙啊!这无限感慨中又蕴蓄了多少说不出、说不尽处。
两句诗,欲吐又吞,低回咏叹,吊古伤今,余意无穷。
三四两句,仍然是再伸前说。一三两句,只用“便是”结合“江上荒城”与“屈原祠”,接下去似应伸说那二者之间的关系。然而这样写,其意便浅,所以诗人别出心裁,照应着第一句的“江上”与第二句的“隔江”去写“滩声”。
从屈原那时到现在,时间已过了一千五百年,除了江上的“滩声”仍象一千五百年前那样“常如暴风雨至”(《入蜀记》)而外,人间万事都不似旧时。“滩声”依旧响彻“楚城”,而“楚城”已不似旧时;“滩声”依旧响彻归州,而归州亦已不似旧时。陵变谷移,城荒猿啼,一切的一切,都不似旧时啊!
诗人在此以少总多,纳“楚城”和“屈原祠”于“滩声”之中,并以“滩声”的“似旧”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而“楚城”之所以“荒”、“猿鸟”之所以“悲”、屈原之所以被后人修祠纪念,以及诗人抚今思昔、吊古伤今的无限情意,许多不便说、说不尽处,都蕴蓄于慨叹和停顿之中,令人寻味无穷。全诗也就到此结束,不再“伸说”,也无须“伸说”。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文章摘要:《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是宋代词人黄庭坚在端午时节为送友人的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张仲谋的劝慰,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安慰。
【编者按】《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是黄庭坚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绝句,表现了对友人的劝慰,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劝慰。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北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注释】
玉女:对他人之女的美称。
闻道:“闻”听说,在这里引申为“得到”,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者是懂得道理。
画不成:一种惋惜之情。
翦裁:原指裁制衣服,后常比喻大自然对景物的安排。
萱草:属于一种植物。
【译文】
从小就见过你家的女儿,如今能够明白谁能够描绘这景物的发展规律。
好像是借助大自然之手似的,萱草,石榴等都开了花,红艳似火,耀眼夺目。
【赏析】
违反部队规章制度的检讨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这首诗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一首诗,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送别友人,或是还乡,或是感慨于时光的流逝,总是别样的日子别样的情啊。
整首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对友人离别时的劝慰,同时也对自己的一种安慰。
《题榴花》
文章摘要:《题榴花》通过描写美丽的石榴花无人欣赏的感慨,表达了作者仕途不得志、怀才不遇的落寞心情。
【编者按】《题榴花》是宋代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自己才华虽然如盛开的石榴花般灿烂耀眼,含蓄地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与心寒。
题榴花
【宋】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
【注释】
(1)可怜:可惜。
(2)颠倒:错乱,多指心神纷乱。
(3)绛:紫色,这里指石榴花凋落的样子。
【译文】
五月里石榴花开了,红艳似火,耀眼夺目,隐约可见榴子结于枝子间。可惜的是,这么好的花却无人来观赏,此地没有赏花人车马的痕迹。大红色的榴花在人们漠视的冷遇中,百般无奈地飘落在长着苍苔的地上。
【赏析】
《题榴花》也可称作《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中的“明”字既点明了五月的石榴花十分耀眼,将花朵艳丽的颜色描写了出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才华虽然如盛开的石榴花般灿烂耀眼,可是也只能和青苔一样平凡的人混迹在一起罢了。
整首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失落与心寒。
《汨罗遇风》
文章摘要:《汨罗遇风》是柳宗元贬到永州期间汨罗江一同遭贬的八司马已故去三位,唯有韩泰被起用,十年后朝廷按惯例诏被贬官吏回京听用,子厚在其列,自永州赴长安,一路上写了这首诗。
【编者按】《汨罗遇风》这是一首柳宗元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境遇和政治抱负, 他觉得自己境况终究比屈原胜过许多,得以遭逢“明时”,重入朝廷,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对未来存有无限的期望。因为是作于汨罗江边,诗中当然会联系到屈原。
汨罗遇风 【唐】柳宗元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注释】
南:南方。
重入:再一次。
为报春风汨罗道:汨罗,汨罗江。道,指路上。
莫:不要。
枉明:开明。
时:时代。
【译文】
我从南方归来不必再象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眼看着就能回到长安回到朝堂。
在这春风中行进在汨罗江边的路上,回想起先贤,激励着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辜负了这开明的时代。
【赏析】
柳宗元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就是今天湖南零陵。在永州司马这个闲职上任满十年,期间汨罗江一同遭贬的八司马已故去三位,唯有韩泰被起用,十年后朝廷按惯例诏被贬官吏回京听用,子厚在其列,自永州赴长安,一路上写了很多首诗,这一首是其中之一。
全诗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实的语句,却能感人至深;没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叙述,却是发自肺腑。
东坡尝评子厚之诗: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
观此诗作,以七绝近体而存古韵,以平实质朴而寄深情,中唐以后少有人能及。
《和端午》
文章摘要:《和端午》是北宋张耒的一首七言绝句,以端午节竞渡开始,整首诗表现了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的基调,表现了作者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编者按】《和端午》是北宋诗人张耒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注释】
⑴竞渡:赛龙舟。
⑵讵(jù」:岂,表示反问。
⑶殒(yǔn):死亡。
⑷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赏析】
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